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根据2004年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一系列中国文化史讲座而编辑的。该书以其独特的方法论和独特的立场脱颖而出,深受读者欢迎,自2006年以来,共有17本中文版再版。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传统文化在中国常常成为批评的对象,并被置于负面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相信传统文化可以为现代化做出贡献,人们决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到今天为止,大多数关于这个主题的书都是按照这个原则写的。
然而,在本书中,作者认为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反思和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是比较和反思的源泉。因此,我们在今天讨论传统文化时,不仅要挖掘其长期隐藏的意义,而且还要开发对比资源,以促进我们未来的合作发展。
本书的讨论采用纵向结构,从中国人如何定义人开始,然后是人体、气、食物、男性和女性、家庭和国家、天人关系、仪式制度、历史意识、思维模式、表达情感的艺术,对美德、成就和文化实践的政治承诺。在每一章中,都有一个横向的方法来比较中国、西方和印度的文化,以突出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优势。
除了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外,还讨论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蔑视和误解是如何起源于西方的。作者还阐述了孟德斯鸠的中国观以及对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各种误解和误解。最后,提出了作者对中华文明复兴的思考。
主要特点:
1、本书以独特的立场、观点、优秀的结构和独特的方法论脱颖而出,深受学生欢迎
2、它帮助点燃了许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和热情,并被许多高校作为教科书采用
3、自2006年第一次出版以来,它已经被重印了17次(还有许多盗版版本)
4、在类似主题的书籍中,它是最受欢迎的一本,在中国部署最广泛
读者对象: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国际学者,教授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大学教师,或相关领域的学生和研究人员。